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近現代思想
Intellectual Currents in Modern China 
開課學期
10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楊芳燕 
課號
CHIN4039 
課程識別碼
101 432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3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2_Intellectual_C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•「人不過是根蘆葦,自然界中最脆弱的,但他是根會思考的蘆葦。」──巴斯卡
•「直接支配人類行為的是物質上與精神上的利益,而不是理念。但是由於『理念』所創造出來的『世界圖像』,常如鐵道上的轉轍器,決定了軌道的方向,在這軌道上,利益的動力推動著人類的行為。」──韋伯 

•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,無所謂無的。這正如地上的路;其實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」──魯迅

思想是什麼?思想與時代有何關係?我們該如何確認思想的載體,進入思想的內容,掌握思想生成的條件與發展軌跡,論證思想的意義與意涵?換言之,我們該如何研究思想的歷史,理解思想的歷史意義?而當我們說「近現代思想」時,其中前置的限定詞又意謂了什麼?它指向怎樣特定的經驗內涵,以及思想生成的嶄新條件?從上述的思考出發,本課程將環繞著「中國現代性」的問題,介紹1840至1940年代主要的思想發展面向,著重探討此期間社會、政治的變遷與文化、思想演進的交錯關係,外來思想與在地關懷的協商與結合,新的思想論域的形構,以及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及其歷史意義。課程內容分五個主題單元,每週針對特定議題講授,並就指定讀物進行課堂討論(原則上,最後一堂為討論課)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既求幫助學生對中國近現代思想的重大發展獲致基本的熟悉,也要進入特定問題進行實質的討論,以求豐富學生的思考資源與分析能力。

成績評量方式:
A. 課前閱讀(300-500字):至多55%
1. 每交一篇累計 5%,至多累計50%。
2. 期末總評(所繳各篇成績總平均) 5%
B. 課堂表現:25%
1. 出席率及參與情況 15%
2. 期末報告口頭簡報 10%(含5/27應交之大綱)
C. 期末報告:100% - A - B 
課程要求
1. 按進度閱讀指定讀物,並準時繳交作業。
2. 出席上課,並參與課堂討論。若未能積極參與,將影響學期成績。
3. 作業嚴禁抄襲,抄襲者零分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1. 教師自編講義,隨堂發給。
2. 張灝,《時代的探索》(台北:聯經,2004)。 
參考書目
1. 史華慈(Benjamin Schwartz)著,許紀霖、宋宏編,《史華慈論中國》(北京:新星,2006)。
2. 張灝,《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》(台北:聯經,1989)。
3. 林毓生,《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》(台北:聯經,1989)。
4. 王汎森,《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》(台北:聯經,2003)。
5. 許紀霖、宋宏編,《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》(上海:上海人民,2011)。
6. 王汎森等,《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》(台北:聯經,2007)。
7. 汪暉,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》(北京:三聯,2004)。
8. 溝口雄三著,龔穎譯,《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開展》(北京:三聯,2011)。
9. 史書美著,何恬譯,《現代的誘惑: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(1917-1937)》(南京:江蘇人民,
2007)。
10. 李歐梵著 ,毛尖譯,《上海摩登 :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-1945》(香港:牛津大學,2001)。
11. 班納迪克.安德森(Benedict Anderson)著,吳叡人譯,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傳播》(台
北:時報,2010)。
12. 查爾斯.泰勒(Charles Taylor)著,李尚遠譯,《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》(台北:商周,2008)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8  【單元一:序論】 1. 「早期現代」(early modern)與「多重現代性」問題  
第2週
2/25  2. 思想史的可能性 ◎基本閱讀: (1) 張灝,〈重訪軸心時代的思想突破〉; (2) 王汎森,〈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的若干思考〉。 
第3週
3/4  3. 十九世紀的特殊性:從黃宗羲與耶穌會士談起 ◎基本閱讀: (1) 《明夷待訪錄》節選; (2) 史華慈,〈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〉; (3) 夏伯嘉,〈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──歐洲中國觀的演變〉。 
第4週
3/11  【單元二:天朝秩序觀的解體與轉化】 1. 變動中的地緣政治:《海國圖志》的歷史意義 ◎基本閱讀: (1) 《海國圖志》節選; (2) 章清,〈晚清「天下萬國」與「普遍歷史」理念的浮現及其意義〉。  
第5週
3/18  2. 基督教與太平天國革新方案 ◎基本閱讀:洪秀全文選。 
第6週
3/25  3. 國際法與清廷洋務方案 ◎基本閱讀: (1) 《萬國公法》節選; (2) 張隆志,〈殖民接觸與文化轉譯:一八七四年臺灣「番地」主權論爭的再思考。 
第7週
4/1  【單元三:民族主義與現代性】 1. 安德森:民族主義的文化根源 ◎基本閱讀:《想像的共同體》第二章。 
第8週
4/8  2.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◎基本閱讀: (1) 梁啟超,《新民說.論國家思想》; (2) 張灝,〈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轉型時代〉。 
第11週
4/29  教師請假,本週停課。 
第12週
5/6  【單元四:新秩序的社會想像】 1. 自由、自治與新政治 ◎基本閱讀: (1) 嚴復,〈原強〉節選,〈闢韓〉;梁啟超,《新民說.敘論》,《新民說.釋新民之義》; (2) 張灝,〈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民主觀念〉。 
第13週
5/13  2. 平等主義與大同烏托邦 ◎基本閱讀: (1) 劉師培,〈人類均力說〉;康有為,《大同書》節選 (2) 張灝,〈轉型時期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〉。 
第14週
5/20  3. 革命的魅惑 ◎基本閱讀: (1) 鄒容,《革命軍》節選;李大釗,〈法俄革命之比較觀〉; (2) 張灝,〈五四與中共革命:中國思想史上的激化〉。 
第15週
5/27  專題演講:孔教會與清末基督新教傳教事業:以宗教為中心的文明論(郭亞珮博士) 
第16週
6/3  【單元五:文學再現】 1. 反抗絕望:魯迅的兩難 ◎基本閱讀: (1) 魯迅,〈狂人日記〉,〈過客〉; (2) 卡繆,〈薛西佛斯神話〉; (3) 林毓生,〈魯迅思想的特質〉。 
第17週
6/10  2. 殖民性、半殖民性與城市摩登 ◎基本閱讀:張愛玲、劉吶鷗、朱點人小說選。(期末報告寫作計劃口頭報告:每人7分鐘) 
第19週
6/24  中午之前上傳期末報告 
第9-10週
4/15,4/22  3. 時間觀、歷史觀與「世俗化」問題 ◎基本閱讀: (1) 嚴復,〈論世變之亟〉;李大釗,〈今〉; (2) 王汎森,〈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──以社會進化論為例〉。